top of page
  • WaHaHa Bass

音箱怎麼轉都聽不出差別?練團老是聽不到自己的貝斯?-音色篇(4/4)


在這系列文章的最後,是關於音箱的部份,基本上音箱除了將聲音放大之外,還是具備一些基本的音色處理功能,常見的功能不外乎Equalizer、Compressor或Limiter,在這裡我暫時不打算討論動態的部份,並且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也把增益(gain)當作是音色調整的一部分。

5. 等化器(Equalizer)

基本上每一顆音箱都具備這一項功能,它也是貝斯手最需要的功能之一,當然絕大多數的效果器上也都具備,只不過其可調整的範圍、對象以及細緻程度各有不同。但談到這個部份必須先跟大家ㄧ同回憶,在《音箱怎麼轉都聽不出差別?練團老是聽不到自己的貝斯?-空間篇(2/2)》裡,我們曾經提到使用等化器來減少被空間增強的頻率、補償被空間吸收掉的頻率,這個前提暴露出我們在頻率調整上,不只受到等化器本身範圍的限制,同時也受到空間所限制,也就是說實際的練團空間,很可能致使我們無法再追加更多我們所需求的頻率,或為了除去某些頻率而導致部份音色無法達到理想上的樣貌,這幾乎是無法避免的。

關於等化器的使用,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關於各個不同頻段的聲音描述,當然這些描述的字詞,有其聽覺感受上的共通性與客觀性,這些資訊都是來自於他們親身調整與聆聽的經驗歸納,若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掌握實際調整與聆聽的能力,個人無法不親身去體驗ㄧ次聆聽的過程,針對貝斯而言,撇除掉與其他效果器混用的狀況,我會建議大家直接從以下六個頻段進行調整與聆聽:100Hz以下、100-250Hz、250-500Hz、500-800Hz、800-1kHz、1k-3kHz,這五個頻段在貝斯上有顯著的特色差異,非常適合初學者建立初步的調整心得。

6. 增益與音量(Gain & Volume)

不論是在音箱上或是效果器上,你都會常常看見它們,它們兩個是轉下去都會變大聲的鈕,到底差別在哪?首先它們的區別在於一個是輸入端(Input)訊號放大的量、另一個是輸出端(Output)的音量,以音箱來說,增益值決定了樂器輸入時放大的訊號量,音量則決定了音箱最後輸出的整體音量,同理在效果器上的話,就看訊號前後的線路關係。

關於增益的部份,從訊號的角度來看,它關係到最後輸出聲音的訊噪比(Signal and Noise ratio),以貝斯為例,就是貝斯的聲音與雜訊的比例,在此我不去深入討論雜訊如何造成,具體該如何避免或減少。最基本的認識是任何訊號通過的部分,都可能有雜訊產生,因此輸入端的訊號大小如果足夠,相對地在最後輸出放大時,雜訊的比例就會相對低。當然如果輸入訊號本身就包含雜訊,則增益會連同雜訊一起放大,這個部分就必須追溯至前一段線路、甚至是樂器或效果器的內部電路進行排除。因此即使單純轉大音量可以到達所需的音量,也很可能因此加大了雜訊,相反地如果單純調大增益,則容易造成訊號截斷、產生失真、出現類似破音的效果,當然一般來說並不建議靠這樣的方式來製造破音,因為這麼做容易損耗器材。

從彈奏的角度來看,增益與靈敏度(sensitivity)相關,以貝斯為例,所謂的靈敏度指的是貝斯的聲音如何反應你的彈奏動作,是些微的力道與角度變化,就可以在聲音上聽出明顯的差異?還是使盡吃奶的力氣、聲音卻沒有任何改變?理論上我們會希望靈敏度越高越好,但實際上我想大家也不會希望一些細微動作所產生的雜音被觀眾聽到,因此適當的靈敏度就成為音箱能否反應所需音色的重要關鍵。

當然如果拆解得夠細,會發現它與你的拾音器、琴上的電路、使用的導線等等的都相關,但我們可以先暫時將從手開始一直到增益鈕之間的線路打包起來,考慮增益值與彈奏動作的關聯。良好的增益值設定在於能夠反映個人彈奏的力量範圍,由於每個人的彈奏方式與習慣都有所不同,所以它不會有標準答案。我自己的調整方式是,先將音量置中(其實不一定是置中,關鍵在於很多音箱在音量未達一定的量時,無法完全發揮運作,若在那樣的情況下調整參數容易失準。)調整增益值,直至他能反映自己的各種彈奏技巧、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段落後,再將音量追加至練團時所需的音量,當然這之中的各種判斷依據仍舊來自於之前所描述的各種考量與實際經驗。

最後如果考慮到效果器的部分,則在調整音量上還有一個重要的考量,就是不同音色效果之間的音量差異設定,當然我們不會希望自己的聲音會隨著切換而忽大忽小,但是必須注意這是聽覺感受上的忽大忽小,並不代表要將一切都調至平均,因為實際的音樂裡本來就有高低起伏,並且不同的音色與效果在時間或頻率上有其不同的聲音特性,建議先設定一個大致上平均的音量,練團時再一邊微調。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