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aHaHa Bass

音箱怎麼轉都聽不出差別?練團老是聽不到自己的貝斯?-空間篇(1/2)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參與過、或聽聞過關於「音場」的討論,通常去到一個新的空間,也許是練團、也許是看一場演出,結束後會討論到今天的「音場」如何?例如:主唱聲音好小聲、吉他聲音好尖、貝斯聲音好糊、大鼓超級轟之類的,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想過影響音場的要素有哪些呢?它們的影響力排序為何?相互的關連是什麼?

1. 空間特性

我們可以先把練團室想像成ㄧ個巨大的音箱,就像是你在木吉他上看到的那個共鳴箱,差別是練團室通常會把門關好,不會留下這麼明顯的孔洞,等待左鄰右舍來開罵。當開始彈奏,所有的聲音就會開始在這個空間裡迴盪,我們第一個會想到的可能是,當聲音開始在這個空間裡撞來撞去,這些牆面,會吸走哪些聲音?而沒被吸走的那些,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再回到我們的耳中?而我們最終聽到的總和到底是什麼?要具體描述出這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聲音是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小淘氣,清晰的經驗不易留存、具體的特徵不易抓取,更常出現的狀況是有種說不出的怪停留在心中。

於是你可能開始追查,原來每個物體都有它的共振頻率,因此當練團室裡的物件開始共振,就會加強某些聲音頻率,同時你又發現原來不同牆面材質其吸音與反射狀況不同,所產生的殘響又可能使得聲音模糊不清,並且相平行的牆面之間,容易形成駐波或梳狀濾波的現象,造成某些特定頻率加強、某些特定頻率衰減,最後你發現原來就這麼一個小小的空間,站在不同的位置,很可能聽到完全不一樣的聲音。

接著你可能開始思考練團室格局的最佳比例,以避免共振,然後開始查找什麼材料適合隔絕什麼音頻、什麼材料適合吸收音頻,怎麼樣讓空間創造出自然悅耳的殘響,怎麼樣讓聲音擴散以避免駐波、梳狀濾波,並讓空間裡的音場均勻分佈。物理上對聲音的描述雖然提供我們ㄧ種清晰的視角來瞭解這一切,但實際研究起來卻會強烈地感到一種違和,難道要把音樂演好,要先成為聲學專家!?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對於自己的提問不夠明確,於是一切逐步被物理的語言引導到科學上真理的大哉問。

讓我們重新思索我們的疑惑,由於我們不大可能為自己蓋一間練團室,所以我們並不需要思考太多關於「理想」的練團空間應該具備哪些條件,並且我們既有的選擇有限,考量的也不只是聲音品質,還有交通便不便利、價格親不親民、環境舒不舒適之類的等等,因此關於空間可操控的變因極其有限,那麼關於空間,我們具體能做些什麼?

首先關於空間對聲音的影響我們本來就已經聽見了,並且我們只能聽見這個聲音的最後結果,我們無法聽到受到空間影響之前的聲音,當然其實已經有許多練團室和彩排室有提供ear monitor的選項,可以有效避免空間的影響,但我暫時只打算討論更為普遍發生的狀況。實際上關於空間,我們可操控的變因只有三種:

A. 聲源位置、方向、仰角以及自己的站位。

B. 音箱上與混音器上的可調參數。

因此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透過聽到的聲音結果,推斷聲音在空間中可能發生了什麼事,藉由我們可操控的部分,去排除或降低空間中我們不想要的影響,當然我們非常有可能會碰上無法排除的障礙,這時候除了換地方練,或找個有錢老爸之外,只能將就一下了。


Comments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