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WaHaHa Bass

為什麼WaHaHa以節奏訓練作為學習貝斯的第一步(1/2)?


因為我認為只要掌握了節奏,不論是學習新的樂曲、新的技巧、甚至是即興或編寫樂句、樂曲,都能事半功倍。而教學最重要的價值之一,就是透過方法的不斷革新,以更有效的方式傳承知識與技藝,讓學習者能夠更快地站上巨人的肩膀。不過這裡所說的巨人指的當然是那些前輩們啦(我本身是矮子),在這個層面上,教學者的角色會更像是在其中穿針引線的仲介者,也就是說,我是貝斯與學生之間的媒人婆啦(羞)!

我之所以認為掌握節奏能夠事半功倍,是因為在節奏訓練的過程中,會獲得兩項關鍵能力,ㄧ是節奏感,也就是學會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二是結構感,它能讓人聽懂音樂在時間裡發生什麼事,只要再搭配上樂理知識,你就能夠實際觸碰到音樂裡那些虛無縹緲、看不見摸不著的聲響了。在我的理解裡,這兩項能力其實來自於同一個東西,也就是我曾在《點不準?拍子不穩?乖乖回家對節拍器? 要是這樣能解決就好囉...》這篇文章裡提到的:個人內在的時間感受。只不過在操作樂器的層面,我稱它為節奏感,而在理解音樂的層面,我稱它為結構感。

1. 內在時間軸

節奏訓練的妙用,在於它為個人內在的時間感受,刻上尺標,透過此一內在時間軸,建立起音樂賴以流動的時序結構,使得封存於個人內在的主觀時間感受,得以被自我與他人客觀地檢視。

我們可以從樂譜上與時間相關的基礎設定,像是速度、拍號與音符,發現到這個被建立起的結構,具體而言就是我在《Beat、Tempo、Meter、Rhythm 傻傻分不清楚?》這篇文章裡所提及的內容。當然我們企圖從節奏訓練中獲得的並非這些定義,真正構成我們內在時間軸的是在實際彈奏或聆聽的過程裡,被那些定義所框定起來的感受,也就是感覺到「ㄧ拍」的穩定、感覺到拍子的「拆分與延展」、感覺到「輕重」的韻律、感覺到「ㄧ小節」、感覺到「句子」、感覺到「段落」...之類的等等。

在音樂上它的意義重大,少了這樣的時間軸,樂譜的符號空間無法被建立,缺少符號化、結構化的語言,音樂將無法被思索,音樂的相關理論也都將無地自容,更重要的是,音樂將難以積累於人類的文化活動裡,因為它隨個人的感受來而來、又隨個人的感受消散而消散。在學習上它的意義同樣重大,欠缺節奏訓練所造成的必然結果是:無法完整解讀樂譜、無法完全理解音樂相關理論與知識,只能夠憑藉著個人的心領神會來學習。

雖然音樂裡確實包含著無法直接被知識化或語言化的部份,並且許多音樂類型的發展也確實沒有直接相關的裡論知識作為基礎,而且那個只能心領神會的部份,一直是音樂中最有感染力、最能觸動人的核心,但如果只有這樣的話,那麼比起學音樂,去學習通靈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bottom of page